作者:王雪雁 來源于:家長學院
近日,一封來自駐馬店西平小學老師的辭職信火了。此前,這位老師把學生在校默寫古詩的成績和照片發(fā)到了家長群中,引發(fā)了部分家長的不滿,聲稱要老師登門道歉,否則將其告到縣教體局。迫于來自各方的壓力,這位老師寫下了辭職信,在信的最后,老師表示,自己已經心生魔障,不適合再在校園里和孩子們在一起。
誠然,在這件事中老師的做法的確有不妥之處,教育部此前早已發(fā)布規(guī)定不允許對學生老師成績公開排名,并且把成績公示與家長群中會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造成打擊。
但剝開這一層表象,我們不妨問一問家長在這一事件中的反應是不是過激了?被打擊的究竟是孩子的自尊心還是家長的虛榮心?
我們有理由相信家長的初衷的一定是出于保護孩子,就像家長群在剛出現(xiàn)的時候也只是單純地起著家校聯(lián)系的作用,但是漸漸地家長群就變了性質,不論老師發(fā)的信息是否與孩子的學習有關,家長們都要以刷屏的“感謝老師!”予以回應,這種“感謝”已經流于形式,甚至成為了家長在老師面前“爭寵”的手段。
那么,家長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究竟應該怎樣適度參與呢?
首先,家長應和老師一樣給孩子的學習予以輔助。老師在學校中教育孩子,家長在學校外教育孩子,老師傳授科學文化知識,家長則更多地傳授生活經驗及做人做事的道理,雙商的共同提高需要良好的家校共育和平衡的家校關系提供支撐。但如今,一家基本上只有一個或者兩個孩子,家長都以孩子為中心,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,家長們想盡辦法從外部干預孩子的學習,甚至出現(xiàn)了一些干擾到老師工作的行為。例如有的家長為了讓老師多關注自己的孩子,給孩子更多發(fā)言的機會或者是特權,而以錢財或者禮品賄賂老師,雖然大多數(shù)老師都能秉持教師的道德準則,但家長的這種行為實在是有損教師的道德形象,而在這種環(huán)境下耳濡目染下成長的孩子對學習和對教師這一職業(yè)的看法也會有所偏差。
其次,家長應與學校建立良好的溝通。家長和老師是站在同一戰(zhàn)線上的“教育者”角色,為了塑造和培養(yǎng)孩子而共同努力,如果家校間缺少溝通,兩者的教育理念就無法認同和貫通,對孩子的培養(yǎng)方法和目標就會有所偏差,容易使孩子在學習過程中迷失自我定位,分散前進的動力。
最后,家長是孩子的后盾,但絕不能成為孩子的長矛。這一事件中的家長走向了一個極端,他們打著“保護”孩子的旗號,不僅沒有反思自己的孩子為什么成績不理想,還給老師戴上沉重的道德枷鎖,把老師一步一步地逼到死角。不可否認,老師公布成績的行為是欠妥的,但家長強勢地以工作相要挾顯然是越了線。“玻璃心”的家長拉上脆弱的孩子的手,共同將道德輿論的長矛刺向老師。但我不禁又想問,為什么現(xiàn)在的孩子這么脆弱?是家長的過度參與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主導權?還是家長強勢的“保護”讓孩子越來越少地有經歷失敗的機會,而當真正面對挫折時孩子只能求助于家長?我想原因遠不止這些。
家長和老師都是為了孩子,本就沒有對錯之分,只是方法是否得當。在參與孩子的學習的過程中,家長要認清自己的定位,把握參與的尺度,與老師互相信任、溝通、配合,共同為孩子的成長而努力。
上一篇: 網紅遍地走,餐飲特別多
下一篇: “共享護士”究竟可不可行?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