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婁冬梅 來源于:家長學院
據(jù)《中國青年報》報道,由于高校正版教材太貴,加之書商與出版社對接所走的“添訂補”渠道,大一新生支出很多但開學一個月后仍拿不到教材。這種現(xiàn)象使得不少學生將目光轉向二手書店或復印店,因此培育了盜版、影印或復印教材的市場。
盜版之風滲透到高校,其危害有目共睹:不僅破壞市場秩序,危害文化安全隱患,不利于民族創(chuàng)新,還損害了高校培養(yǎng)人才的形象。整頓盜版教材泛濫的高校市場毋庸置疑,但我認為,在高呼“保護版權、打擊盜版”之外,更要正視學生需求,重新審視教材存在的意義,活用教材,讓人手一本的教科書為獲取知識發(fā)揮應有的作用。
報道中,某高校對60名學生的調查顯示,75%的人說“購買的教材基本沒怎么使用過”,“不如看老師的課件”??梢娬娼滩膬r格偏高并非促使學生們選擇盜版的主要原因,貴且利用率低,從心理上不愿為此投資才是根本所在。那么,在高等教育階段,教材的存在有多大必要呢?
首先不可否認的一點是,在互聯(lián)網迅速發(fā)展的今天,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大拓寬,互聯(lián)網在知識的個性化定制方面優(yōu)勢遠大于教科書,傳統(tǒng)的固定教材已不再是他們的“衣食父母”。而且,高校不再是像中小學那樣是單純教授知識的場所,更注重培養(yǎng)學生分析研究問題的能力,因此廣泛閱讀是必然趨勢,這樣的學習需求怎能是靠固定教材就能滿足的呢?
其次,教材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知識的進步。很多教材理論太舊,落后于實際變化發(fā)展的現(xiàn)實。而且,在一些教學水平較好的重點高校,教師會根據(jù)自己的研究成果,綜合多本教材,自己編寫講義、制作PPT教授學生。尤其是文科類專業(yè),涉及到知識面很廣,此時單靠一本固定教材也難以滿足教學需求。
當然,高校教材的使用不能一概而論,比如在一些理論變化沒那么快的理科專業(yè),教材還是很有必要的。
盜版市場亂象需治理,但也不能見招拆招,只停留在“打擊盜版”的表面,背后的學生需求不容忽視。高校要靈活對待教材,一方面鼓勵倡導教材的循環(huán)利用,規(guī)范二手書的交易平臺;另一方面,視專業(yè)而定,大可不必讓新生大量購買固定教材,而是引導他們廣泛閱讀,自取所需。此外,對那些學生需求量大的必要教材,應由高校出面,同出版方商討降低價格,為學生謀利。
在此基礎上進行整頓,才能讓到學生手中的正版教材更有價值,否則即使花高價買來的書本也是被束之高閣,失去意義。
上一篇: 考研,打響最后的戰(zhàn)役
下一篇: 2016國際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博覽會:17000平方米展區(qū)里激蕩創(chuàng)意智慧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