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佚名 來源于:中國健康生活網(wǎng)
薛元明
面對當下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,書畫家該何去何從?本文作者列舉了當前“以‘藝’戰(zhàn)役”為主題的書畫微信展過多的具體案例,從書畫家如何介入社會公共活動和書畫家自身兩個方面作了反思。
2020年春,武漢出現(xiàn)新型冠狀病毒肺炎,一時間牽動了全世界的目光。疫情蔓延,讓所有國人揪心,總想做點什么,這是人性之中“善”的本能。每逢大災大疫,中國人總是有錢出錢、有力出力。需要指出,每個人的能力不一樣,盡心盡力就行,一個乞丐捐出一元錢和一個億萬富翁捐出一百萬,都有特定的意義和價值。
俗話說,天下興亡、匹夫有責。書畫家們自然也有一份責任,面對大疫,該何去何從?本文所探討的,并不是教誰該怎么做,不該怎么做,側重的是一種反思。最近一段時間,“以‘藝’戰(zhàn)役”為主題的書畫微信展特別多,進而形成了兩種截然對立的觀點:一種認為,“吶喊助陣,何錯之有?”一種認為,“消費國難,惡意炒作”。事實真的如此簡單嗎?但凡分析問題之前,應該避免非此即彼的觀點,因為書畫家不是某個人而是一個群體,既然是群體,必然存在多種想法、多種做法,不可能整齊劃一。
說正題之前,先說說書畫家印人和醫(yī)生之間,自古以來就有一種不解之緣。歷史中既是醫(yī)生又是書畫家的人有很多,代表性如明代的王肯堂,清代的傅山,直至當代的陸維釗等等,醫(yī)者仁心,懸壺濟世,書畫家們強調提升全面的修養(yǎng),二者皆“以德為先”。再者,篆刻家手中有刻刀,醫(yī)生有手術刀,不管是何種刀,必須要有一種神圣感和責任感,一個是對藝術的真誠,一個是對生命的熱愛。書法中有一句常見的俗語,“唯俗不可醫(yī)”,用的就是這個“醫(yī)”字,書法存在不足,謂之“病筆”,釘頭、鶴膝、輸尾、蜂腰,諸如此類。凡此種種,說明書畫家與醫(yī)生之間,天然有一種親近感。當眾多的醫(yī)務工作者投入到抗疫第一線,經(jīng)歷生與死的考驗,但凡有一些血性和良知的書畫家,都會油然而生一種使命感,想去表達一些什么,盡力去做一些什么。我相信出發(fā)點是好的,這也是“何錯之有”詰問的來源。

傅山《行草書杜甫七絕一首》絹本行草 178.5×45.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

陸維釗
發(fā)乎真誠是毋庸置疑的,值得肯定,但不能認為,只要出發(fā)點好就行了,好心也會辦成“壞事”。雖然目前需要精神鼓勵,但單純的精神鼓勵,解決不了實際問題。這并不是一談金錢就會被認為沒有道德這么簡單。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什么?治病救人。治病救人,包括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,都需要投入各種物資。正當此際,一件件書畫作品電子圖片,確實比不上一個口罩、一件防護服發(fā)揮的作用更大,要是在平時,氣定神閑、茶余飯后,書畫作品的精神價值當然值得肯定。這說明什么問題?時機很重要。

畫作 《逆行者》 中國畫

中國美術學院中國畫與書法藝術學院 韓璐作品
毋庸諱言,目前的書畫微信展已經(jīng)存在過多過濫的問題。如果沒有各自的主題,相互重復,眾聲喧嘩,就分散了注意力和關注度,起不到鼓與呼的作用。一哄而上,鋪天蓋地,多了之后,就難免給人一種空喊口號的感覺。其中也有一些措辭不當?shù)淖髌?,比如一位名家所書,最后?ldquo;惟愿天佑中華,因禍得福……”字樣,此處“因禍得福”顯然不妥。“禍”已經(jīng)是明白的事實,不存在“因禍得福”,難道要盼望災禍降臨?

書畫微信展的書法作品中有”因禍得福“句
還有一副對聯(lián),款字內容別扭,想用文言文,但沒有功力駕馭,所以出了洋相:“上至國家領導,下至販夫走卒,無不關注”,用“販夫走卒”來稱呼人民群眾和醫(yī)務工作者,合適嗎?也有一些隨而便之的作品,內容與抗疫救災沒有一點關系,“夜半頹然坐,閑蟲不出聲。東風似無意,空有月初橫。”看不到一點惻隱之心,還有一些應付的作品,內容都是寫爛了的諸如“大愛無疆”、“眾志成城”等,不值一提。這當然會招致一些反感。有些畫家的作品,曾在復制的嫌疑,不計其數(shù)的人同時對著一張照片模擬,甚至還有極個別畫家要上前線送畫給醫(yī)生,誠摯之心可鑒,但需要考慮到現(xiàn)實情景。從內心來說,相信每個人的出發(fā)點都是出于愛心,都是真誠的,但表達方式不對,也會招致相反的效果。歷史中的書畫經(jīng)典之作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證明,經(jīng)典必定是一種“合作”,換一種說法,藝術水準發(fā)揮與個人真誠度和投入度一定是成正比的,只要是假裝的,一定會看出端倪。面對大疫,關鍵是不能有“私心”。 有私心當然會被責難,還有一種不是私心但極易被誤認為私心的言行,這樣的言行多了,就是導致不是炒作的炒作出現(xiàn),甚至批評的炒作也成為一種炒作。不管如何,結果都會被認為是“消費國難”,蹭熱度則在所難免。在王陽明的心學中,對于知善惡、去私欲,有著非常深的一種理解。王陽明認為,心即理,沒有私心,就是合于理,不合于理,就是存有私心。誠是心的本體,恢復心的本體就是思誠的功夫,為人處事之時,始終保留一份初心,就好比俗話所說——“心底無私天地寬”。

抗疫書畫微信展的書法作品
這些當然不是書畫家的過錯和責任。為什么好心會辦“壞事”,事與愿違?因為是否為良性效果,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簡單。
首先,書畫這種形式,在大疫大災出現(xiàn)時,宣傳效果遠不如新聞、視頻和微信爆料等更讓人關注,有更直接的傳達效果。
上一篇: 從文物繪畫等看古埃及餐桌上的貧富差距
下一篇: 歐姬芙:我獨居于世界盡頭,在荒野中行走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(wǎng)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