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林筱月 來源于:家長學院
近日,上海小學二年級語文教科書中將《打碗碗花》一文中的“外婆”改為“姥姥”,引發(fā)網(wǎng)友熱議。有網(wǎng)友猜測,是因為“姥姥”屬于普通話詞匯,而“外婆”屬于方言。
6月23日,上海市教委做出回應,就未經(jīng)原作者同意擅自修改一事向作者和社會各界道歉,并將“姥姥”一詞恢復為原文中的“外婆”。
此事一出,不少人開始挖掘“外婆”和“姥姥”的南北差異,甚至引起了類似于“你喜歡吃甜豆腐腦還是咸豆腐腦”這樣的派別之爭。到底該叫“外婆”還是“姥姥”?事實上,這個問題其實并無對錯與否,也沒有精確的地域之分,都只是個人習慣問題罷了。而此事中出版社卻硬要在給孩子看的課本中強調“姥姥”一詞,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。
盡管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將“外婆”標注成方言,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要統(tǒng)一,而應該視作者的用語習慣而定。否則,就會出現(xiàn)將《小紅帽》里的“狼外婆”改成“狼姥姥”,將《外婆的澎湖灣》改成《姥姥的澎湖灣》這樣的笑話了。
“外婆”、“姥姥”之爭的熱鬧過后,有一個問題依然有待解答。出版社未經(jīng)原作者同意,擅自將原文中并無不妥的詞匯進行修改,是否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?一種說法是,將“外婆”改成“姥姥”是正常的同義替換,談不上侵權;另一種說法是,作者在原文中使用“外婆”符合當?shù)卣Z言習慣,生硬地改成“姥姥”有歪曲、篡改作品之嫌。當然,無論侵權與否,出版社不經(jīng)過作者的同意就進行刪改,是最大的過錯。
近年來有關教材的改動問題屢屢獲得關注,這也提醒教材的編輯出版部門,應該更加慎重地面對教材的選擇和刪改。另外,沒有必要在類似“外婆”、“姥姥”的稱呼之分上矯枉過正,對孩子來說,他們有選擇自己如何稱呼長輩的權利,過分的所謂規(guī)范是應該避免的。
6月23日,上海市教委做出回應,就未經(jīng)原作者同意擅自修改一事向作者和社會各界道歉,并將“姥姥”一詞恢復為原文中的“外婆”。
此事一出,不少人開始挖掘“外婆”和“姥姥”的南北差異,甚至引起了類似于“你喜歡吃甜豆腐腦還是咸豆腐腦”這樣的派別之爭。到底該叫“外婆”還是“姥姥”?事實上,這個問題其實并無對錯與否,也沒有精確的地域之分,都只是個人習慣問題罷了。而此事中出版社卻硬要在給孩子看的課本中強調“姥姥”一詞,未免有矯枉過正之嫌。
盡管《現(xiàn)代漢語詞典》將“外婆”標注成方言,但并不意味著所有的文學作品都要統(tǒng)一,而應該視作者的用語習慣而定。否則,就會出現(xiàn)將《小紅帽》里的“狼外婆”改成“狼姥姥”,將《外婆的澎湖灣》改成《姥姥的澎湖灣》這樣的笑話了。
“外婆”、“姥姥”之爭的熱鬧過后,有一個問題依然有待解答。出版社未經(jīng)原作者同意,擅自將原文中并無不妥的詞匯進行修改,是否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權?一種說法是,將“外婆”改成“姥姥”是正常的同義替換,談不上侵權;另一種說法是,作者在原文中使用“外婆”符合當?shù)卣Z言習慣,生硬地改成“姥姥”有歪曲、篡改作品之嫌。當然,無論侵權與否,出版社不經(jīng)過作者的同意就進行刪改,是最大的過錯。
近年來有關教材的改動問題屢屢獲得關注,這也提醒教材的編輯出版部門,應該更加慎重地面對教材的選擇和刪改。另外,沒有必要在類似“外婆”、“姥姥”的稱呼之分上矯枉過正,對孩子來說,他們有選擇自己如何稱呼長輩的權利,過分的所謂規(guī)范是應該避免的。
下一篇: 別讓孩子替你的私心支付純真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,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(wǎng)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