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佚名 來源于:家長學院
原標題:生動演繹民樂大師形象
近日,由北京民族樂團、北京大學民族音樂與音樂劇研究中心出品的民族音樂劇《劉天華》在北京天橋劇場上演。
該劇分為“閑居吟”“歌舞引”“悲歌”“良宵”“光明行”五幕,以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在北京大學任教的10年為敘事時間軸,講述劉天華、楊仲子、梅蘭芳等藝術大師傳承發(fā)展民族藝術的故事。劇中,以27歲的劉天華來到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任教為開端,北京大學教授、劉天華兄長劉半農的扮演者為旁白講述者,二胡演奏家宋飛演奏二胡為全劇引線。
一部音樂劇的成功,在于敘事和詩意的結合。演奏家宋飛以二胡演奏拉開全劇帷幕。從序幕到五幕結尾,《音樂是什么》《頌師》《徒弟》《悸動》《兩根弦與四根弦》等段落,既有情感表達,也富戲劇意蘊。二胡樂曲和劇中音樂交融互補,民族器樂與音樂戲劇表演相結合。
比如《悸動》,旋律耐聽,動人心弦。宋飛演奏并演唱:“一曲《悲歌》,百年前的苦難籠罩我心頭……教書育人,教的是精神,育的是靈魂。”一方面表達宋飛對先師劉天華的追憶,另一方面,悠揚的樂曲化為劉天華對后輩的囑托。“一曲《悲歌》,溫暖在我們心中。”《悲歌》沒有帶來悲傷,而是帶來希望,帶來力量。宋飛的演唱風格舒緩柔和、起伏有致,旋律飽含深情。
再如,《兩根弦與四根弦》通過二胡與小提琴的觀照對比,詮釋劉天華對民樂與西洋音樂的深刻認識,讓觀眾充分體會新文化運動中為中國民樂發(fā)展做出貢獻的前輩藝術家的精神境界,加深當下觀眾對民族音樂的理解。
該劇還通過劉天華與梅蘭芳的人物關系描寫,充分挖掘和表現(xiàn)劉天華的文化精神。梅蘭芳去美國演出,希望那里的觀眾能聽懂、看懂中國戲曲,便登門造訪,希望劉天華采用五線譜記譜法編輯京戲曲譜《梅蘭芳歌曲譜》。劉天華一句一句地聽著梅蘭芳演唱《貴妃醉酒》,又一筆一筆記錄著琴師演奏的曲調,翻成五線曲譜,為中國戲曲走向世界發(fā)揮了積極推動作用。
上一篇: “鐵道英雄”走上雜技舞臺
下一篇: 廣西傳承創(chuàng)新“劉三姐歌謠” 歌從壯鄉(xiāng)來 唱響三月三(文化遺產賦彩生活)
版權聲明: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觀點,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部分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果網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轉載本站內容,請注明轉載網址、作者和出處,避免無謂的侵權糾紛。